古今中外关于头发的经典故事
头发文化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体现了古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古代的头发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人。
头发与社会地位
在中国古代,男女都有盘发的习俗。男子通常将头发盘成一个髻,而女子则会将头发盘成各种精美的发髻。这种盘发习俗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一种对礼仪和身份地位的体现。在明清时期,皇帝通常将头发梳成高高的髻,并用金饰或珠宝装饰。这种发型被认为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在官场上,一个人所盘发髻的形式、高低、大小都能反映他的职位和地位。这种通过盘发来展示身份和尊重礼仪的做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对头发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儒家的价值观,一个人应该以礼仪和秩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头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官方场合,人们必须按照规定修剪和梳理头发,以示尊重和守规矩。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其标志性的长须和草帽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智者形象。他的长须被视为智慧和才华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头发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长发与美丽
在中国古代,长发被视为女性美丽外表和柔顺性格的象征。女子通常将头发留得很长,并用细带或玉簪束起来,以展示她们的雍容华贵。长发的护理和保养也是女性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们会用各种天然的草药和植物来洗发、护发,以保持头发的光泽和柔顺。长发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女性最大的魅力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头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玉环的美女,她拥有一头乌黑亮丽、如瀑布般飘逸的长发。她以其绝世容颜和美丽的长发成为了当时最受皇帝宠爱的妃子之一。
在宋朝时期,女性盘发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宋朝女子通常将头发盘成各种精美的发髻,并用珠宝、花饰等装饰。这些发髻不仅美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高贵和美丽的追求。
头发与爱情
古人谓青年男女成年为“结发”和“及笄”,说明男女成年后便要更换发型。当女子订婚后,即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已有对象,至成婚之夜,由新郎解下。
“结发夫妻”出自汉代苏武《诗四首》:“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仪礼·土昏礼》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正所谓“交丝结龙凤,镂彩织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新婚夫妻将彼此的头发绾结缠绕,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这些关于结发夫妻的传统仪式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爱情的忠贞和美好向往。
头发与信仰
在中国古代,剃发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修行的表达方式。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要求信徒剃度为僧侣或道士,以示对神灵的虔诚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剃发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一种个人修行和追求精神境界的方式。这种剃度习俗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并对中国古代头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开国皇帝朱棣曾在年少时剃度为僧侣。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然而汉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许多人因不肯剃发而被处死,该事件说明了当时新政统治下所产生的残暴政策,也说明了一个国家人民的发型可以代表朝代的更迭。
头发象征生命
《书传》中记载:“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翦其爪、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大致意思是,商汤灭夏之后,发生了一场持续七年的旱灾,洛水因为缺乏降雨而干涸断流。商汤为此忧心如焚,最终以身为祭,向天求雨。商汤来到桑林,以头发代表自己的生命作为供品摆到祭台上,向上天祈祷降雨。商汤的祈祷得到了上天的回应,很快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天下万物都受到滋润,旱灾也随之结束了。
三国时期,曹操行军打仗时曾号令三军:“践踏青苗者斩”。不料麦田中飞出一鸟惊吓了他的战马,致使战马冲进了麦田,曹操“言而有信”,立即拔剑自刎,幸亏左右以死相拼才得以幸免,但曹操仍割下了一绺头发代替头颅,并以此发再度号令三军。这两则故事均说明了头发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生命,足见头发之珍贵。
头发与文人墨客
汉朝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经常通宵熬夜,为防止因犯困而低头睡去,就干脆将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保持头脑清醒。这便是《汉书》所记“头悬梁”的故事。
头发能够激发读书人的无限诗情。面对安史之乱,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才四十多岁,就头发稀疏,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他的写实。苏东坡虽然仕途不顺,日子却一直过得洒脱,在贬官黄州、游历赤壁之际,子瞻思及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建功立业,也不禁感慨自己“早生华发”。同样遭受不如意的李白,更将头发的写意发挥到极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要知道太白笔下的庐山瀑布不过“三千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西方文化中关于头发的故事
头发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和个性。在许多童话故事中,长发被视为女性美丽和魅力的象征。例如,《长发公主》中的主人公拥有一头美丽而长久不变的金色长发,这使她成为了整个王国最受欢迎的女子。而短发则代表着女性的勇气和自由。许多女权主义者选择剪短头发来表达自己的独立精神。
头发在许多神话里都流传着神秘的故事。例如著名希腊神话中的莫涅莫辛涅(Mnemosyne)女神把她那些非凡的记忆贮藏在长长的头发里;又或者是人的灵魂可以寄宿于头发,既能依附身体又能从身体分离。在天主教中,修女们常常剃光头发,以表示对神的奉献和纯洁。头发还被用来诚心祈愿。日本的女性会在神殿中献上自己的头发,以祈求爱人平安归来。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头发作为信物或宗教物品来爱护,但其魅力真正开始普及是在英国内战时期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后,支持国王的市民在佩戴的饰品上镶嵌上已过世的统治者的头发,既表现了哀悼之情,也表达一种政治诉求。很快,这一习俗超越政治范畴,人们开始为自己的亲人做类似的头发纪念饰品。其中,维多利亚女王是使用这种头发纪念饰品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她把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头发装进挂坠盒、坠饰和戒指里随身携带以示爱意。在当时,只有最亲密的人之间才会交换对方的头发,制作成饰品佩戴,这种对爱的极致表现,是整个维多利亚时期珠宝的设计主旨。
19世纪的美国妇女也开始重视头发的精神属性。对她们而言,剪掉的头发可以用来传递友谊、爱、哀悼和家庭纽带等信息。她们把亲人的头发放进佩戴的饰品中,挂在墙上的相框或夹进桌子、书架上的相册中,以此让亲人每天都伴随在身边。第二任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妻子阿比盖尔·亚当斯便拥有一枚装着自己、丈夫和儿子头发的胸针。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也有许多头发捐赠的活动。许多人将自己秀长而健康的头发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善举得到了广泛赞赏和支持。
这些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不仅说明了头发对于人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头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美学追求。无论是长发还是盘髻、剃度、以发祭天等等,都体现了与家族荣誉、社会风尚的关联,表达了人们对美、吉祥、高贵和修行的追求。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揭示了头发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其他发之文化